呂政達《諸神的黃昏這篇散文作者以書信體與代言體的方式呈現,從一位教誨師寫給被害者家屬的信件中,讀者從旁觀的角度緩緩拼湊出少年死刑犯的面對的迷惘、恐懼以及懺悔之心,同時穿插教誨師與少年的對話,讓人不斷省思生命中的信仰、因果和輪迴,最後以事物皆有正反兩面,將恩怨交還給天地諸神,多麼慈悲。

 

開頭先以書信的格式「敬啟者」落筆,而信的目的地與對象若有似無,接著帶出主筆者為一位教誨師,他扛著無數靈魂的沉重與救贖,而那位年輕的死刑犯,在秋季成為他的個案,而死刑所代表的罪孽卻和少年輕瘦的個子落了差,讓主角不住猜想,「人們為什麼會犯下連自己都難承受的罪」,而如此比喻「靈魂像被粗魯的手指夾住的斑紋蝴蝶,奮力掙扎、鱗粉掉落」,手指便是惡念,天地毀滅的源頭。

 

後幾段在等待死亡期間,兩個人只是不斷的念誦著經文,而秋日不斷反覆出現,「秋日在牢房外,用落葉和顏色變換包圍我們,那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埋伏,時間總會冷不防射過來一支箭」,暗喻著牢房中的寂寥蕭瑟與倒數生命的盡頭。有一次少年問了話,「我想要知道,像我這樣的壞人,能不能在槍決後變回一個好靈魂?」吐露出內心渴望被救贖的沉重與痛楚,身為教誨師,卻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而將問題留給被害者的家屬,「你一定也擁有一切難以挽回的憾恨,但眼看風雨就追上我們所有人了,在滿眼蕭颯的秋日,五旬節過後,供奉給聖者的餐點仍有餘溫,那麼純潔的生命為什麼得不到眷顧?」為少年祈求寬恕與救贖,同時也欲撫慰家屬的傷痛。

 

在末幾段主角作出了回答,「每場悲劇的發生,其實就是一次世界的毀滅、浩劫,我們所有人的浩劫,那是諸神缺席的黃昏,地球那個遺棄的角落,殺戮後帶來的懺悔,已不再是諸神的旨意」,也點出文章的主題,解釋犯罪的當下起因於諸神的缺席,憐憫生命的逝去和寬恕懺悔中痛楚的靈魂。最後一段,主角留給家屬們一句話,「多多親近經文,向你的神傾訴,在豐收的秋日結束前,顏色變換無常,我們多麼渴求著神的賜福,」不奢求原諒,而以豐收的秋日作風雨後的期許,在結尾感到悲傷沉重的同時,能重燃希望的火苗,救贖少年的靈魂,也解開生命的枷鎖。

 

這篇文章多使用明喻、暗喻、象徵的手法來傳達整體沉重的基調與哀戚,如用蝴蝶比喻靈魂、手指比喻惡念,秋日的意象反覆錯落於文章中,彷彿一再提醒死神將近的跫音陣陣,最深刻的便是諸神缺席黃昏的意象,雖美卻殘忍,把因果和人性的醜陋歸諸於神祉,如此是非誰能裁斷,天堂地獄都無法救贖人的靈魂,唯有被害方的寬恕,才能拯救傷害者於囹圄。作者也十分善於描寫人的內心,僅用幾句對話便讓讀者體會渴望卻不可得的窒息感,文章中少年掙扎於傷痛的意象苦澀而深刻,教誨師沉重的心念卻又慈悲而寬容,何謂因果,何謂是非,令讀者反覆的與自己對話,這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刻痕,讓我們在緊握傷痛的同時,能學會放手。

arrow
arrow

    yehzan夜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