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源於河南,屬梆子劇種,深具北方率真、奔放、豪邁之特色,而其中《香囊記》,更為豫劇中的經典,乃是豫劇花旦必修劇碼。故事情節由明代尚書之子張志成,為逃避繼母的虐待,逃至王府做書僮為開展, 王女定雲愛其人、慕其才,暗以香囊許配終身,但王父知情後,將兩人一同趕出王府,拋之荒郊亂棍打死。 幸好定雲為花婆所救,收為義女,後被介紹到丘府做女工,又被丘夫人收為義女。 張志成被驅出王府後也被周大人收為義子,後來考中了文狀元。在因緣際會下,周大人將女桂蘭許配丘大人之子武狀元為婿。,成親之日,志成為姐送親,定雲攙嫂下轎,二人相遇,勾起舊情,相思成病。最後桂蘭從中說合,最終文武狀元互為姻親,締結良緣。

 

平時接觸傳統戲曲多半是看著老師教學的視頻,或網路資源,這次是第一次到劇場做面對面的欣賞,從剛開場王海玲老師穿著古典的著妝,上頭布幔大大寫著薪火相傳四字,與她真摯的嗓音相應和,侃侃而談著香囊記對她的意義與對劇團的傳承,感動中讓期待之心更勝幾分。整齣戲的布景精緻不輸給現代劇場的裝飾,音樂的部分更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原以為是後製好的配樂,卻意外的發現整支樂團就在舞台下的空間演奏,不時還能瞧見指揮激動地舉起雙手,能辨認的樂器不多,但貫穿整齣戲的樂器—嗩吶,現在回憶仍如在耳,襯著以喜劇為基調的香囊記,我想是再適合不過了。演員的服裝上細看也是做足了功夫,先不論一套套衣衫頭飾的精緻度,視覺上的配色也十分講究,讓觀眾不只在唱腔或肢體表演上對演員留下印象,而是整體形象的塑造,十分的成功。再來便是演員的熟稔且富含情感的肢體動作與滴溜靈動的眼神氣韻、底蘊深厚的唱念做表、舒放自如的情緒呈現、緩急有致的演出節奏,都讓觀眾享受了滿足聽覺視覺的一場饗宴。

 

最令我喜愛的是劇本的部分,整體架構完善,高低潮起伏不斷,以定雲和志成的愛情為主線,在分分合合中,巧遇了許多貴人,而其中周桂蘭的出現,錦上添花般,更為整齣戲帶上不少喜氣活潑之感,其中抬轎子的橋段,也是劇中最精采的部分,從小小一個抬新娘出嫁的過程,因為路況顛簸與轎夫捉弄而窘態頻出,但是周桂蘭哪察覺受到捉弄後,反過來在轎中跳晃擺弄,讓轎夫叫苦連連,台詞不多但運用豐富的肢體動作和表情,讓人百看不厭。最後的文武換親更是一妙策,有情人終成眷屬,讓觀眾看完整齣劇後也不禁和劇中的角色一般喜上眉梢。從細部臺詞和劇情安排上來說,第一幕中定雲和志成細訴情意,在開頭兩人短短的一來一往下,便得知雙方的身世背景與結識緣由,後面定情的對話交互唱答下,讓觀眾體會愛情的深刻與忠貞,「定雲我永不負志成你」、「張志成永難忘定雲姑娘,憑香囊」、「配成雙」、「永難捨」、「永難忘」、「褔同享,禍同當,但願咱二人,白頭偕老,天長地久。」第二幕,兩人被帶至荒郊,從家僕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豫劇地方的方言用語,「就讓他們話別話別」、「前面黑咕隆咚,咕咕踴踴,是人是鬼,是死是活,也不知道是個啥東西?」第三幕中花婆的出現,救下定雲而收為義女,更可以感受到豫劇角色特質下的率真與活力。第四幕開頭也在短短四句答唱後交代了志成被周定收為乾兒後的近況,接著在武狀元求親下,劇中的靈魂人物—周桂蘭便翩翩登場了,出場後唱了一段嬌俏可喜的女孩心底話,加上與二老的對話中都可以看出桂蘭活潑可喜,熱情坦率的個性,「坐了就坐了,免得我彎腰」、「提起兒的婚姻把兒氣的肚子咚咚,一噗通,一鼓又一鼓」、「娘阿兒要是那時過門出嫁,恐怕早就葫蘆晚瓜,一都嚕兩參,這麼高,這麼高,都好幾個啦。」也反映出桂蘭女孩子家渴望良人歸宿的思想。第五場在花婆與丫鬟姊的促合下,定雲當上了周夫人的義女,從台詞對話中,花娘生意人的精明和對定雲的不捨,ㄚ鬟姐待人的坦率與伶俐,把劇中的角色刻畫的活靈活現,加之在這幕安排上就有轎夫的登場,六位轎夫為了一窺芳澤在抬轎過程中與丫鬟姊的調皮風趣的互動,猜想可能是為了增強抬花轎給觀眾的印象,也可以與第六場的抬花轎做對比。

 

第六場結親的場景,再次讓觀眾為桂蘭的脾性而大笑不已,不若一般閨閣女對娘家的離愁或新婚的嬌羞,桂蘭自若的和二老餞別,「娘哩,這大喜之日你哭啥哭呢」,而歡快的坐上轎子,再來便是整齣劇的重頭戲,抬花轎,在路途顛簸上坡下坡間,六位轎夫還興起捉弄起桂蘭來,但在一番角鬥後,仍由桂蘭反將一軍﹐整段抬花轎的過程台詞簡單有力,卻在演員的肢體表演上著力,讓觀眾看得如癡如醉,跟著桂蘭與轎夫們上下顛簸,心緒起伏。第七場氣氛一轉,在迎新路上,讓定雲和志成再次相遇,而定雲說著,「恨不得跳樓細看究竟」看出女子等待的情與癡。第八場,桂蘭得知志成病重,與老院借馬回家探視,雖劇情短,但這場桂蘭和老院間的肢體互動十分吸引人,加上用馬鞭象徵騎馬的古典戲劇經典的象徵也在此處出現。第九場,場景換到志成身上,在桂蘭旁敲側擊之下,志成吐實已告,拿出代表兩人信物的香囊,而桂蘭對香囊描述的一段唱詞,一針一線表述了當初定雲對志成的兩人情感的幸福與盼望,「還繡了一朵並蒂蓮」、「繡一對鴛鴦來戲水」、「石榴花開紅似火,金黃的菊花滿雙盤」雙雙對對的意象和花開富饒的景象,似乎暗示著最後雙喜的結局。第十幕,在桂蘭回到婆家從不確定身分的為難,一步步的追問到問題核心,讓定雲承認自己的身分,「妹妹我過門的時候,你看熱鬧了沒」、「唉!你這麼一攙便攙出事兒來啦」,「我問你可知道三個名字?」之後桂蘭便大展身手,說服二老文武換親之事,從這幕中我們再次看見了桂蘭這位心直口快、活潑風趣、熱心助人女子的魅力,機智中促成了一段被拆散的因緣。而最後的大結局,定雲和志成終成眷屬,雖短,但在桂蘭歡快急促的呼喊下,讓整齣戲的氛圍疊上最高潮。

 

香囊記,一齣由愛而起的人間喜劇,帶給我的不只是留下對古典戲曲的深刻印象與喜愛,更多的是對傳統的反思。在傳統戲曲的創新下,不若以往腔調或是臺詞對一般人的生澀難懂,而漸漸融入多元的元素,讓傳統戲的特點更加突出,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上傳統戲,發現它們的美,古典戲曲,實際上有百來種,而如何讓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讓大家去欣賞並認識,我想不單是那些傳承者要努力的地方,更是中華子民該共同關注的問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戲劇 香囊記 豫劇團
    全站熱搜

    yehzan夜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